本报记者 刘国磊
肋骨肿瘤,发病罕见、成因复杂,药物治疗方案有限,手术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肋骨肿瘤毗邻器官结构复杂,涉及胸壁的完整性及重要功能,因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作为衡水市临床重点专科的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胸外科,每年完成多例复杂肿瘤切除及胸壁重建术,但微创切除巨大肋骨肿瘤并胸壁重建,尚属首次开展。
“这是我们开展的第一例肋骨罕见巨大肿瘤的微创手术,十分具有挑战性和代表性。”谈起这项手术,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石国亮十分自豪。
患者小李慢性胸部疼痛已有10余年,平时对症治疗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近期疼痛症状加重,检查胸部CT才发现右侧胸壁肋骨发生了肿瘤性病变。
病变位于右侧第6肋骨,病变范围几乎覆盖了整根肋骨,骨质变得松脆、肋间肌及胸膜也受到了侵犯。
肋骨肿瘤是生长在肋骨上的骨肿瘤,也是胸外科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逐渐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无形杀手”。对于良性和早期恶性肋骨肿瘤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
胸外科门诊医生反复阅片后考虑肋骨良性肿瘤,但也不能排除恶性病变可能,建议小李住院手术治疗。
面对这例罕见且巨大的肋骨肿瘤性病变,参与病情讨论的胸外科医生们直呼不可思议。手术切除毋庸置疑,然而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如何切?用什么切?切哪些部位?切多大范围?切完之后胸壁缺损怎么办?胸壁缺损的修补就是完成重建修复的工作,怎样修补?以何材料重建?如何塑形?如何最大程度确保重建效果?一系列连锁问题摆在胸外科医护团队面前。
基于多年胸壁外科微创手术和复杂胸壁肿瘤重建类手术的经验,石国亮带领医护团队反复商讨确定了详尽的手术和快速康复方案。
术前,粗测肋骨病变直线长度约25cm左右,传统方法需跨肿物至少开全长切口,不仅损伤大、出血多,而且术后疼痛剧烈,康复时间较长。
经过反复设计及准备,在三维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下,胸外科团队结合患者意愿、现有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现状,确定了胸腔镜下隧道式微创手术切除方案,并决定采用医用工程材料完成胸壁的重建修复,恢复胸壁完整和强度,最大程度减少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节约医疗资源,兼顾功能和美容需求。
方案既定,手术水到渠成,历时3个小时,石国亮和主治医师陈宏洋、主管医师张克诚在无影灯下共同完成了院内首例巨大肋骨肿瘤的微创切除和胸壁重建修复手术。
仅仅通过7cm左右的小切口,在胸腔镜下完整切除了近30cm长的肋骨肿瘤及肋间肌和胸膜组织,并精心完成了胸壁缺损的重建和修复,充满挑战却又波澜不惊。
安全回到病房,看到如此微小的手术切口和与常人无异的胸部轮廓,家属一片惊叹!
而在小李恢复过程中,护士长李娜带领护理团队精心制定了快速康复计划。
“自2006年胸外科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致力于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深入研究和融合,十余年来成效显著。特别是针对围术期的ERAS,结合专科病种及技术特点,形成了一套具有专科特色规范化的护理模式。”李娜介绍说。
在小李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护理团队术前安排了预康复环节,要求小李学习呼吸功能锻炼等;参与医生术前讨论、营养筛查评估、麻醉师床旁评估麻醉方式等;术中陪同观摩手术;术后实施病床体位管理,把患者术后卧位改变精确到小时;开展疼痛和营养管理,为患者快速康复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ERAS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小李当日进食、翌日下床、隔日拔管、七日出院,疼痛轻微,康复过程顺利。
“微创化、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完整切除无残留,重建形态良好。这次手术的顺利实施,是团队力量的凝聚,是多年来胸外科专业领域成绩的检验。”总结这次手术经验,在胸部肿瘤、胸部创伤、胸壁矫形方面有着颇高造诣的陈宏洋意犹未尽,“所有的手术都是在冒险,这次更是不例外。微创切口下完成如此长的病变切除和重建修复,省内独立开展的不多。这次手术成功完成,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年来,胸腔镜微创手术已经取代传统的开胸大切口手术,成为了胸外科临床治疗的常规方式。利用该技术治疗肋骨良性肿瘤已在临床中开展应用,但国内外关于胸腔镜治疗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报道非常少。
市四院胸外科长期坚持开展胸部疑难罕见疾病的综合诊治,始终将患者获益作为目标,钻研手术技巧、优化诊疗流程,为疑难罕见病患者打开了希望之门。
对于像小李这样的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而言,胸腔镜手术的优势之一是病变肋骨定位精准,可以达到精准切除的要求;优势之二是切口更美观,患者接受度更高,该术式对女性患者来说也尤为适用。
手术成功,病理检测也带来了好消息。
小李病理报告结果为“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陈宏洋介绍说,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是骨髓和正常网状骨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和不规则病变所代替的一种骨肿瘤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多为良性肿瘤,及时、彻底切除病变可以预防其向恶性转化并达到根治。由于这种病隐藏比较深,所以如果有胸部不适一定要到正规的胸部肿瘤专业门诊就医。